聚焦校园、职场和网络之“刺”
发表时间:2018-04-05
聚焦校园、职场和网络之“刺”
近日,青年作家李尚龙的首部长篇小说《刺》正式上市,新书从校园欺凌问题着眼,聚焦校园、职场和网络中存在的伤害。他为曾经受过伤的人们发声,同时也希望他们在认清生活后,依然热爱生活。“那些伤害过我们的,终将使我们变得强大”。 2017年12月,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《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》,在李尚龙看来,校园欺凌的背后,不仅是学校或者社会的问题,同时也可能正是家长的缺位。 作为知名畅销书作家,李尚龙已出版《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》《你所谓的稳定,不过是在浪费生命》《你要么出众,要么出局》等书,而这一次,李尚龙选择了反暴力主题,闭关创作,从构思到写成,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。今年3月,他的长篇小说《刺》正式面世。全书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故事,反映了校园、职场、网络中存在的暴力问题,用贴近生活的描写,为曾经受过伤的人们发声。 “刺”伤害人,却不易被发现 为何取“刺”这个名字呢?“本来想取《刺之花》,在刺中长出花朵,希望还在。后来改成了《刺》,因为出版社的人用大数据算过,一个字的书名比三个字要好传播。”李尚龙笑道。 其实,单名“刺”确实更为精准。因为刺伤害人,却不易被发现,正像生活里的一些暴力,可能不被广泛注意,却对当事人产生难以磨灭的伤害。在小说里,每个人都在主动选择,却也都在被刺伤:高中生韩晓婷在学校受人欺凌,十年后却成了施暴者;同学刘涛在校园暴力中围观附和,却在职场中孤立无援;知名媒体人张峰作为局外人鼓励受害者,而自己却遭受了网络攻击……一环接着一环。可这场悲剧并非无解,这正是《刺》的用意所在,它告诉读者:只要其中有人意识到问题所在,采取有效的行动,情况就能好转,而刺也终究会被拔取。 欺凌和被欺凌,家长都有责任 在成长所遇到的挫折里,欺凌是个让人心痛的问题。李尚龙认为,家长不能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好,就认为这个孩子道德优秀,更不能因为孩子开心高兴,就认为孩子一切都好。简单来说,要教育孩子在学校不欺负人,同时也不能被别人欺负。他建议:作为家长,要注意观察孩子,比如,孩子回家时,是不是不高兴,身上有没有伤;接送他时,看看有没有恐惧感油然而生;告诉孩子,一旦遇到了霸凌,要学会去和老师沟通,找到解决方案。 而那些霸凌别人的孩子家长,李尚龙要说的是,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孩子强壮的表现。这样的孩子,其实并不容易融入社会,想想看:谁会喜欢那些使用暴力,不守规则,对别人充满敌意的人呢?李尚龙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的发声,引起人们对相关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思考,一同行动起来,这样孩子们就能在花中成长,而不是被刺包围。 对话李尚龙 只有前进才能治愈伤痕 是什么原因让您想要去创作一部这样题材的小说? 李尚龙:这些年看到很多和暴力有关的新闻,我在签售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。动笔时,脑子里一直在想和大家探讨一下:暴力的极限是什么?如果可以,希望这本小说也能推动对校园暴力立法。 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一年的时间,创作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? 李尚龙:我时常会被故事情节弄得很痛苦,在后期几乎没有办法控制情节。人物愿意这么走,你非要他那么走,故事就不对了,也走不通。写到后期时,经常失眠,每次写不下去了,就找朋友在路边喝啤酒、吃烤串,吃着吃着,灵感又来了。所以我在书的开头就感谢了这位朋友。 关于孩子的安全保障,您对家长有什么建议? 李尚龙:首先一定要观察孩子回家的变化,性格上的、言语上的。另外,可以带孩子学跆拳道、柔道,多锻炼身体。除此之外,学习沟通之道,也很重要。有部电影叫《奇迹男孩》,推荐家长们看看。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,如果在职场上遇到欺压或排挤,有什么可以做的吗? 李尚龙:首先分清是对人还是对事,总的来说,对事一般好解决,对人就比较麻烦。当遇到职场欺凌时,首先要提出自己的态度,比如你要跟他说:“你这么说不妥!”或者“请你收回这句话!”然后要学会和职场同事、领导和睦相处,不能成朋友,也不要成为敌人。这些很重要,需要强大的情商和沟通能力。推荐一本书《所谓情商高,就是会说话》。 作为公众人物,如果在网络上遇到言语攻击,您会怎么做? 李尚龙:那要看是什么了,如果确实是我错了,我肯定道歉。对于不讲理的那些,我的处理很简单,要么我就拉黑,要么我就怼回去。你可以在你的平台发表观点,请不要跑到我的平台来,就好比你讨厌一个人,你可以在家里骂他,甚至到街上骂他,但你不能去他家里骂,你去他家里骂,他就有权收拾你。 对于曾经受到过这方面严重伤害的人,如何走出阴影,您有什么建议吗? 李尚龙:如果有条件,走出自己那时的环境。去一个陌生的城市,努力磨炼出一技之长,去远方看看,交些新朋友。只有前进才能治愈伤痕。 |